当新能源产业加速向高安全、高能量密度转型之际,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凝融覆能”和“池赋芯能”两支创新团队取得技术突破,分别在半固态电池核心材料与退役电池智能诊断领域取得引领性成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聚镧锆氧电解质实验制备
凝融覆能:三大技术革新电解质材料
面对固态电池电解质导电性差、成本高、界面接触不良瓶颈,凝融覆能团队自主研发了Al/Ga双元素掺杂技术、无机纳米填料技术和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将电解质材料的导电性、界面性能和安全性等各项指标大幅提升。通过锂镧锆氧与聚氧化乙烯相复合,使半固态电池充电速率较原有固态电池提升45%;在6c充电倍率下循环2500次,容量保持率达95%;生产成本降低430元/kg,较原电解质降低40%。应用该电解质的电池充电速率较传统固态电池提升45%,热失控触发温度突破200℃大关。
产品通过权威检测,覆盖消费级与动力级场景,获重庆太蓝新能源、领新新能源等企业青睐,已签4家电池厂商共计231.2万元订单。重庆电源协会理事长冯德伦预言:“低成本高性能电解质量产,将加速半固态电池在新能源车、低空飞行器普及。”
电芯筛选检测
对电池性能进行测试
池赋芯能:退役电池重生术
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爆发式增长,退役电池回收量市场产值达480亿元,池赋芯能团队通过脉冲检测技术、动态负载均衡技术、风冷与石蜡复合材料耦合应用组装技术,破解电芯筛选评估难、利用危险大、重组造价高难题。脉冲检测技术实现了退役动力电池电芯的精准检测和高效筛选,每批次检测时间仅为3小时,检测精度高达95%以上;动态负载均衡技术,提升电池后续使用中的一致性,降低电池使用风险,使电池单体电芯间最大差值为±5mv,每50ms可以进行一次数据采集,每250ms完成一次数据更新,有效提升电池的均衡效率和精度;风冷与石蜡复合材料耦合应用组装技术,降低电池过充过放所带来的热失控风险的同时,提高电池工作效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27%。
“我们赋予退役电池‘全科医生’的诊断力与‘智能保镖’的守护力,”团队负责人徐江浩生动诠释技术价值。经标能瑞源储能研究院验证,该系统支持梯次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场景循环2500次,容量保持率超85%。
项目团队依托校企共建的中西部首家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经过5年不断改进技术与迭代升级至第4代产品。产品也已通过概念验证、小试,并也在标能瑞源储能研究院进行中试。团队已拥有10项知识产权,包括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
这些团队都是基于学校“四维融合、五阶递进”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孕育的创新团队,他们正以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努力,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助力职教改革与科技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