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鼓励师生投身创新实践,涌现出一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锐意进取的优秀团队。其中,“振振有磁”“铝拓铜界”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学院创新实践的典范。
团队做结构设计
“振振有磁”团队聚焦磁流变减振器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86.6万辆,占汽车总销量40.9%。智能驾驶技术的兴起,正推动汽车从传统的“机械控制”向“智能终端”华丽转型。而电控悬架与智能底盘的协同发展,为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磁流变减振器作为电控悬架的核心执行元件,能够实时精确调节阻尼力,使悬架系统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和行驶工况,从而优化车辆行驶性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振振有磁”团队敏锐地捕捉到磁流变减振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阔前景,针对该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一款面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磁流变减振器。该产品通过三大核心技术突破行业瓶颈:高饱和磁流变液制备工艺,实现批量化生产,使单只减振器载重能力提升至3-4吨;双筒单出杆双磁流变阀减振结构,实现对所施加磁场的实时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可调范围达5000N,自研全频率阻尼驱动控制算法,能够以1.25毫秒的响应速度控制减振器工作。
“振振有磁”团队基于现有的创新成果,已申请相关知识产权14项,包括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8项授权、6项受理,这些知识产权为团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项目负责人进行产品铜铝复合高压线缆安装
“铝拓铜界”团队破局车载高压线束技术瓶颈
同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的还有“铝拓铜界”团队,他们则聚焦车载高压线束,挑战铜铝复合界面开裂引发安全风险、载流能力不足导致续航缩水、电磁屏蔽薄弱威胁系统稳定三大技术难题。
依托长安现代产业学院、赛力斯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SGS-CEC实验室、市级储能科技园等资源,该团队专注研发高导电、高屏蔽、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铜铝复合高压线缆,通过材料学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实现创新突破。
通过复合界面抗电蚀导体制备技术掺杂铈镁氧化铝实现界面强度400MPa且弯折90度无开裂;自研TabNet贝叶斯超参数优化算法调控孔隙率,结合多层扇形绞线线芯结构提升载流能力15.8%;自研层状复合电磁屏蔽材料实现抗电磁干扰能力145dB。直接提升了车辆续航里程5%,缩短超充时间12%,并彻底杜绝800V高电压平台及以上的电磁干扰造成激光雷达等车机系统出现数据错误等情况发生。该技术已形成完整知识产权布局(含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软件著作权),并快速实现产业化应用。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轻量化”双轮驱动背景下,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通过“孵化园+创业园”四维五阶双创育人模式,展现了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升级的独特价值。正如“振振有磁”团队负责人包宇涵所言:“用工匠精神打磨核心技术,才是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的关键密码。”